對焦包圍(Focus Bracketing)與景深合成(Focus Stacking)

 對焦包圍(Focus Bracketing)與景深合成(Focus Stacking

對焦包圍(Focus Bracketing)是一種拍攝技巧,而景深合成(Focus Stacking)是一種後製技術,兩者緊密相關連結而成一種攝影技術,用來克服單張拍攝中景深有限的問題。尤其應用在微距攝影、產品拍攝和風景攝影中非常有用。

微距攝影&產品拍攝在微距攝影中,即使使用最小光圈,也難以讓整個主體由前到後都保持一樣清晰。透過焦點包圍可以增加主體清楚的範圍、大幅提升景深,並且保持焦外與背景的淺景深模糊感。



風景攝影:可以克服「前景與遠景無法同時銳利」的問題,特別適用於使用廣角鏡頭近距離貼近前景的拍攝場景,當縮光圈縮小到最小光圈還無法讓前景與遠景一樣清晰時,透過這兩種技術的結合,可以讓前景與遠景保持清晰。




什麼是景深?

在深入了解這兩種技術之前,先簡單解釋一下景深Depth of Field, DoF)。景深是指照片中物體清晰成像的範圍。當你對焦在一個物體上時,只有該物體和其前後一定範圍內的區域會清晰,而超出這個範圍的區域則會模糊。

景深受到三個主要因素影響:

  • 光圈大小: 光圈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淺;光圈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深。
  • 焦距: 焦距越長(長焦),景深越淺;焦距越短(廣角),景深越深。
  • 物體與相機的距離: 相機離物體越近,景深越淺;相機離物體越遠,景深越深。

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將光圈縮到最小(例如 f/16  f/22),景深可能仍然不足以讓整個畫面從前景到背景都清晰。另外!縮小到太小的光圈會導致光線的繞射Diffraction)現象,降低影像銳利度。

拍攝風景時,影像的某些部分很容易超越相機的景深。
對焦近處時、遠景模糊;對焦遠方時則是前景模糊。假設您知道如何根據焦距和光圈組合以正確的超焦距拍攝,正確對焦場景中的精確距離,影像從該點前方一半到後方都可以清晰。但是場景中有很靠近您的前景物體時,即使您能夠將焦點對準相對的超焦距並且縮小光圈,仔細注意最近與最遠仍然可能無法絕對清晰而是略微模糊。此時,對焦包圍和景深合成就派上用場了

 


對焦包圍(Focus Bracketing

原理

對焦包圍是指在相同構圖下,拍攝一系列不同對焦距離的照片。通常由最近處的物體開始對焦拍攝,每一張拍攝照片的對焦點都向後移動,直到確保整個場景中所有需要的區域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到。

對焦包圍的拍攝方式有三種:

  • 手動選擇對焦點包圍: 相機開啟自動對焦,攝影師由近處開始到遠方(無限遠)選定多個對焦位置,每個不同遠近的對焦位置都拍攝一張照片。
  • 手動對焦包圍:(使用此方法拍攝時,建議開啟峰值對焦功能,輔助顯示對焦位置)攝影師手動調整鏡頭的對焦環,每調整一次就拍攝一張照片。通常從最靠近相機的物體開始對焦拍攝,然後逐漸將焦點向後移動,直到最遠的物體也被清晰捕捉。
  • 自動對焦包圍(相機內建功能): 許多現代數位相機(例如CanonNikonSonyOlympusFujifilm等)都內建了「對焦包圍」功能。啟用此功能後,相機會自動拍攝一系列照片,並按照預設或手動設定的步長自動調整對焦點。你只需設定起始對焦點、拍攝張數和對焦步長,相機就會自動完成拍攝序列。(各廠牌自動包圍對焦設定說明)

拍攝技巧

  1. 使用穩固的三腳架: 因為景深合成需要多張照片的構圖完全一致。任何輕微的移動都會導致合成失敗或出現物體的錯位與疊影,所以拍攝時一定需要使用三腳架。
  2. 相對的!物體的晃動也會導致錯位與疊影,盡量在無風與前景物體沒有晃動時拍攝,提高前景疊合時的成功率。
  3. 使用快門線、遙控器、螢幕觸控拍攝: 避免按下快門時的機身震動,請務必使用快門線、無線遙控器。(切勿使用AF-ON機後對焦)
  4. (單眼相機開啟LiveView可自由選擇對焦位置): 單眼相機的對焦點較少而且對焦點受限,可以啟LiveView增加對焦點 & 移動對焦點拍攝。如果您使用單眼相機 (Dslr),可以開啟反光鏡預鎖功能可以消除反光鏡升起時造成的微小震動。
  5. 相機設定: 確保整個拍攝的照片序列的曝光值保持一定,避免照片之間亮度差異過大,影響後期合成。建議使用M模式拍攝可以讓序列照片保持一致的曝光值。
    • 光圈: 切勿使用太大或最小的光圈,建議使用鏡頭的最佳光圈範圍(通常在 f/8  f/11 之間),這樣可以確保單張照片的銳利度最高,同時減少所需拍攝的張數。如果使用太小的光圈(f/22或更小),可能會引入繞射,使照片景物的邊緣變得模糊。
    • 快門速度: 根據現場主題而定,有花草前景時,建議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以凝固畫面中的任何潛在移動(風吹草動)。
    • ISO 盡量使用最低或較低的ISO值(例如 ISO 100200400),以獲得最佳影像品質和最少雜訊。
    • 關閉影像穩定功能 (IS / VR / OS / VC) 當相機架設在穩固的三腳架上時,關閉所有影像穩定功能。

6.       對焦方法三選一:從畫面中最靠近相機的物體開始對焦,逐漸拍攝到無限遠結束。
三種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A. 手動選擇對焦點包圍(手動選取對焦點、相機開啟自動對焦):

    • 將鏡頭切換到自動對焦(AF)模式。
    • 從畫面中最靠近相機的物體開始對焦開始拍攝。
    • 移動對焦點:移動與改變對焦點到上個對焦點附近進行對焦與拍攝,重複以上步驟,確保照片的清晰範圍與上一張有足夠的重疊,逐漸對焦由近到遠,直到對焦到最遠方拍攝結束
    • 拍攝足夠的張數:直到畫面中最遠的物體也被清晰捕捉。寧可多拍幾張,也不要因為張數不足而導致合成失敗。

B. 手動對焦加上峰值對焦輔助(如果相機沒有自動對焦包圍功能):

    • 將鏡頭切換到手動對焦(MF)模式,打開峰值對焦輔助選項。
    • 旋轉對堆環到峰值出現在最近的近景、拍攝照片,拍攝後、轉動對焦環逐漸往遠方對焦與拍攝,注意保持峰值區域改變與拍攝,一直拍攝到到峰值區域顯示於最後方遠景。
    • 每次調整對焦環,確保下一張照片的清晰範圍與上一張有足夠的重疊(通常建議每張照片的清晰範圍有20-30%的重疊)。

C. 使用相機自動對焦包圍功能:

在相機選單中找到「對焦包圍」或「BKT」相關選項。您需要設定以下兩個核心參數:拍攝張數 (Shots / Number of frames)-->建議設10-15張:

拍攝張數的判斷依據:

    • 1. 景深範圍(前景到背景的距離)、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淺,需更多張)
      2相機取景角度(平視角度景深較淺、俯視角度景深較深),平視角度會比俯視角度需要更多張數。
    • 技巧: 張數設定寧可設多也不要設少,相機由近到遠會自動選擇拍攝張數,拍到最遠後自動結束。
      風景拍攝時,張數建議可以從
       10-15 張開始嘗試。以光圈f8~f11而言,相機拍攝6~8張即會自動節束。拍完後注意檢查照片,確保焦點由近到遠街拍攝到清晰照片。
      NIKON Z72
      SONY A74
      CANON R5

對焦步長/增量 (Focus step / Step width)

    • 判斷依據: 對焦步長/增量是指每張照片之間,焦點移動的距離。
      NIKON Z72
      SONY A74
      CANON R5

      數值越小(如1-3),焦點移動距離愈小、越精細,景深重疊部分愈多,成功率越高,但總拍攝張數也會增加;數值越大(如8-10),焦點移動距離大,總張數少,但可能出現焦點「斷層」,導致合成失敗。風景拍攝時,光圈F8F11,步長建議設定4
    • 技巧: 拍攝微距時,因為微距功能的景深很淺,應選擇非常小的步長(如 1-2)。拍攝風景時可以適度增大(如 4-5)。建議從中間值開始測試,找到適合您鏡頭與場景的設定。
    • 將鏡頭切換到自動對焦(AF)模式。
    • 使用相機自動對焦包圍與AV模式拍攝時,建議勾選(曝光鎖定(NIKON)\曝光修勻(SONY)\CANON曝光平滑化),確保每張的曝光值一致。
      (曝光鎖定(NIKON
      曝光修勻(SONY
      CANON曝光平滑化


    • 選擇起始對焦點:通常從畫面中最靠近相機的物體開始對焦。
  1. 使用快門線或遙控器: 避免按下快門時造成相機震動。如果沒有快門線,可以使用相機的2秒自拍模式。
  2. 避免移動的物體: 對焦包圍和景深合成最適合拍攝靜止的物體。如果場景中有移動的物體(例如流水、風吹動的花草、樹葉、移動的昆蟲),可能會導致合成後出現鬼影或不自然的模糊。如果無法避免,嘗試使用較快的快門速度來凝固移動。
  3. 雲與水的流動感:為了減少場景中的移動(例如花草、樹葉)造成偽影,拍攝時會使用較高速的快門速度拍攝,但是高速快門凍結畫面卻無法製造水與雲的流動感。若有必要,建議對焦包圍拍攝完成後,拍攝幾張相同構圖的慢速快門,主要用來景深合成完成後,用來處理天空、水流、湖面使用,避免照片呈現過於靜態。

拍攝條件建議

 腳架穩定拍攝、手動曝光(M模式)

 使用 RAW 格式、固定白平衡

 多張對焦:由近到遠(前、中、遠景)

 光圈建議 f/8  f/11(高畫質兼顧景深)

 拍攝張數:3–7張視距離而定

最後!對焦包圍最好在穩定的環境下進行,相機在每次拍攝之間建議保持靜止穩定。即使是最輕微的晃動也可能導致錯位,從而導致影像模糊或無法使用。這意味著刮風、地面晃動或相機晃動)都不適合使用此技術。

話雖如此,如果您有良好的手持技巧,並且接受圖像融合時邊緣會丟失更多畫素,在某些時機無法架設腳架拍攝時,在使用高速快門速度下仍然可以進行手持焦點堆疊拍攝。



景深合成(Focus Stacking

原理

將對焦包圍拍攝得到的一系列不同對焦點的照片,透過專門的軟體進行分析、對齊和合併。軟體會自動識別每張照片中最清晰的區域,並且自動將這些清晰的部分疊加在一起,最後!生成一張從前景到背景都完全清晰的單一影像。

景深合成通常在電腦上透過專門的軟體來完成。常見的景深合成軟體包括:

  • Adobe Photoshop 最常用的圖像處理軟體之一,內建了景深合成功能(「檔案」>「指令碼」>「將檔案載入堆疊」)。
  • Helicon Focus 專門用於景深合成的軟體,在處理複雜的場景和大量照片時效果卓越,合成品質通常更高。
  • Zerene Stacker 另一個專業的景深合成軟體,同樣以其高品質的合成效果而聞名。
  • 相機內建合成: 部分高階相機甚至提供了機內景深合成功能,可以在拍攝後直接在相機中生成合成後的照片,省去了後製的步驟。

後製執行步驟與技巧

  1. 導入拍攝Raw檔與預處理:
    • 在合成之前,利用Adobe Lightroom對所有照片進行基本的調整,例如白平衡、曝光、對比度等。

    • (在Adobe Lightroom中對第一張照片進行調整後,底片欄點擊第一張照片,按住Shift點擊最後一張照片

    • 利用同步指令將這些調整同步到所有其他照片。


    • 透過直方圖檢查每張照片亮度是否均一,並確保這些調整在所有照片中保持一致。如果照面亮度不均一,請微調照片至亮度均一。
  2. 載入並對齊圖像:
    • Adobe Lightroom底片欄位選取所有照片,選取後、點擊滑鼠右鍵開出選單,選擇:在PhotoShop中開啟為圖層。

      或者點擊最上方 [照片] 指令欄,也會跳出同樣選項:

    • 點擊在PhotoShop中開啟為圖層後,Photoshop 自動把序列照片仔入圖層

    • Photoshop 中,選擇所有圖層,

      然後點擊上方 [編輯] 選單。勾選「自動嘗試對齊來源影像」選項,讓Photoshop自動對齊照片。


    • 如果是先由Lightroom轉存輸出tiff \ jpeg檔到,再開啟到 Helicon Focus 或 Zerene Stacker 中,導入照片, Helicon Focus 或 Zerene Stacker軟體會自動處理對齊。
  3. 執行合成:
    • 在 Photoshop 中,載入照片並對齊後,選擇所有圖層,鍵盤Ctrl+G將圖層組成群組
      1,
    • 然後鍵盤Alt+L、Alt+D,建立群組一拷貝,滑鼠左鍵點擊群組一拷貝,再點擊右鍵-->更名為復原,


    • 然後移動滑鼠滑鼠到群組一,打開群組一的所有圖層,點擊左鍵選取第一張圖層+按住shift選擇做後一張圖層(選取群組一的所有圖層),

      進入「編輯」選單>「自動混合圖層」。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堆疊影像」(Stack Images),「無縫色調和顏色」及「內容感知填充透明區域」建議先不勾選(視需要勾選)。點擊確定進行景深合成。

    • 在 Helicon Focus 或 Zerene Stacker 中,軟體會提供不同的合成算法,可以根據照片特性選擇最適合的算法。
  4. 後期修飾: 合成後的影像可能會有以下情況需要修飾:
    • 景深合成後放大照片至100%-200%,檢視有無模糊殘影或影像因為移動複疊的鬼影。

    • 鬼影(Ghosting): 如果場景中有輕微移動的物體,合成後可能會出現重影或模糊,


      利用修復群組相對之照片圖層,手動使用圖層遮色片與筆刷修復工具進行處理。(點擊修復群組之相對位置照片圖層,Alt+遮色片(建立黑色遮色片),選擇筆刷工具(白色),塗抹筆刷修復照片。



      邊緣裁剪: 在對齊過程中,由於鏡頭的「呼吸效應」(focus breathing,即對焦時視角會輕微變化),合成後的影像邊緣可能會出現一些空白或不完整的部分。修復完成後執行圖層蓋印(Ctrl+Alt+Shift+E)蓋印後進行輕微的裁剪。
    • 進行全局局部調整: 可以對合成後的照片進行進一步的亮度、對比度、色彩等調整,使其達到最佳視覺效果。
    • 最後另存為PSD檔或PSB檔

      照片可以再進一步精修(參考下方的精修要點),精修以後如果需要輸出成照片,請點擊最上方指令欄:檔案-->轉存-->轉存為,按需要的檔案格式JPG或PNG輸出



 

精修技巧(重點!)

🎯 1. 檢查混合遮色片(layer masks)是否正確

  • 🔍 放大檢查邊緣(如前景花草與背景交界)
  • 如有光暈或重影,可手動調整遮色片

✏️ 2. 手動修飾細節

  • 建立空白圖層作為修補層
  • 使用「修補工具」、「仿製印章」、「筆刷」修補邊緣過渡
  • 或將關鍵細節手動從某張圖層「刷出來」(黑色遮色片+白筆刷)

💡 3. 加強景深層次感(視覺引導)(重要)

  • 利用柔焦濾鏡加強前/背景的虛化感(避免畫面太平)
  • 視需要加一點點自然的「暗角」或「色溫變化」,讓主體更突出

🔊 4. 銳化與降噪處理

  • 在合成後統一銳化(建議智慧型銳利化)
  • 可針對主體局部銳化(背景區不必加強)
  • 若合成後細節顆粒太明顯,可針對背景區降噪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