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攝影天氣觀測[ ]潮汐時間說明

潮汐時間說明

海面上升到最高時為滿潮,降到最低為乾潮,乾、滿潮間的水位差稱為潮差,滿、乾潮間的海灘稱為潮間帶。海面上升的期間稱為漲潮,下降稱為退潮。

潮汐現象

潮汐表使用方法(氣象局潮汐預報

 

氣象局潮汐預報網頁有30天潮汐可供查詢

潮汐預報表需國曆下註明農曆時間,對應此表便可知當日漲退潮時間。下方紅字潮差潮別單位為潮差分類,分別為潮差大、潮差中、潮差小...等。 

大潮時,潮水漲得最高,也退得最低,發生在農曆每月的初一、二、三與十六、十七、十八;

小潮指的是潮水漲退幅度小的時候,到了長潮這三天,潮水變逐漸地再升高到大潮期。


 

氣象局潮汐預報網頁左下方提供整年度潮汐表下載

 

 

 (參考資料)-潮汐變化的原因,是由於太陽、月亮、地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在星體運轉時有不同的相對角度,而有不同的引力變化,牽動海水而造成漲退現象。在海水逐漸上升到最高位置時,稱為「高潮」(滿潮),降到最低位置時,稱為「低潮」(乾潮),由低潮水位逐漸上升到高潮的期間,稱為「漲潮」,而由高潮水位漸退到低潮的期間,稱為「退潮」。

 

潮水完成一次漲退的時間需要12小時24分鐘,所以一天之內海水會發生兩次漲退現象,但是這兩次的漲退週期共須24小時48分鐘,比一天的24小時多了48分鐘,所以次日的漲退潮會比前一天的時間晚48分鐘舉例來說,如果在今天中午12:00是潮水漲潮到滿潮的時間,則明天中午的滿潮時刻是12:48

 

如以只有月球存在為例來說明「滿潮」現象,因地球一天自轉一周,在地表某地一天中,當月亮在正上空或在地球背面時都是滿潮時(實際情況是滿潮時與月亮在正上空有一延遲時間,稱為「月潮高潮間隙」);而當月亮在升或降時則是海水位較低時。「大潮」、「小潮」則因月球、太陽及地球之相對位置而造成。在農曆朔或望時,月球、太陽及地球在一直線上,月球及太陽在地球同側或兩側,由於月球及太陽的引潮力同時相加結果,發生一個月中兩次最大的滿潮即為「大潮」(實際情形是延遲至朔或望後兩天)。在農曆的上下弦時,則是一個月中最小的滿潮即為「小潮」。

 

海水面上升的現象稱為漲潮(flood)海水面下降稱為退潮或落潮(ebb)

海水位達到相對最高稱為滿潮或高潮(high water),滿潮後由漲潮轉為退潮;海水位達到相對最低稱為乾潮或低潮(low water),再由退潮轉為漲潮時。


 

就實際海水面變化來看,在退潮轉為漲潮或漲潮轉為退潮時,海水面會有一段時間只有小幅的上下震盪,而無明顯升降的情形,稱之為「停潮」(stand of tide),停潮持續的時間與潮差有關。潮差小時停潮時間較久;潮差大時停潮時間較短。

台灣大部分的沿海潮位停潮時間大都在數十分鐘之內除東北、西南及南端在乾潮時停潮時間最長可達數小時(次數並不多)

 

在半日潮明顯的地區,由滿潮到乾潮或乾潮到滿潮,其時間間隔平均為6小時左右。而在台灣東北、西南及南端沿海這些混合潮地區,當全日潮現象較明顯的時侯,一天之中可視為只有一次漲退潮,該次滿潮到乾潮或乾潮到滿潮的時間將遠超過6小時,此即為俗稱之「長潮」。例如高雄在88917-20日這段期間,海水位由乾潮到滿潮歷時約17-18小時。

 

 中央氣象局>海象>潮汐預報>潮汐預報

西部沿海為半日潮,每日有兩次漲退潮

東部沿海為全日潮,一次漲退潮

 

 

潮汐可分為半日潮、全日潮與混合潮。半日潮:一天兩次漲退潮。全日潮:一天只出現一次漲退潮,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混合潮


台灣西部及東部沿海的半日潮較顯著,東北部沿海的基隆是全日潮和半日潮影響各占一半的混合潮。而西南沿海高雄則是以全日潮為主的混合潮。在接近全日潮的情況下,亦即當日兩次漲退潮其中的一次非常不明顯,潮差只有數公分,故我們在潮汐預報上將其忽略,視為一次漲退潮的全日潮情況。

 

在半日潮明顯地區,兩次滿潮(或乾潮)相距約1225一天中約有兩次滿潮、兩次乾潮,有時較晚的那次乾(滿)潮,會在隔天凌晨發生,致使當天只有二次滿()潮、一次乾(滿)潮。另在全日潮明顯地區,有時一天只有一次滿潮、一次乾潮。由於潮汐預報表表格設計為一天兩次滿潮、兩次乾潮,故我們將此空缺處以*符號表示

 

任一滿()潮和相鄰乾()潮之潮高(水位)差值稱為潮差,潮差有週期性,會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週期約為14.77日。潮差相對最大時稱為大潮,相對最小時稱為。在半日潮地區(每日兩次漲退潮),大潮發生在朔望以後一至三日;小潮則發生在上下弦以後一至三日。在全日潮(每日一次漲退潮)或混合潮地區則又隨季節而變。中央氣象局提供之潮汐預報表,包含潮時及潮高,使用者可參考上述原則多加利用。

台灣潮差的地區變化

台灣東部海岸面臨太平洋,所以潮差較小。西部海岸緊臨台灣海峽,受地形的局限,潮差變化甚大,但南北兩端的潮差較小,基隆與台北的潮差平均不超過2公尺,但台中港則達4公尺左右,大潮時甚至可達6公尺。潮差的大小會影響河川的自清作用

 台灣週邊海域潮流方向與流速隨時間變化圖其中箭頭的方向為流向而箭頭的長短為流速強弱


(取自於中央氣象局網站)

 

  1. 漲潮:海水漲到最滿的時間。
  2. 退潮:海水退到最乾的時間。
  3. 乾潮:退潮轉為漲潮時,海水位達到相對最低的時間。
  4. 停潮:在退潮轉為漲潮或漲潮轉為退潮時,海水面會有一段時間只有小幅的上下震盪,而無明顯升降的情形,稱之為停潮。
    (換句話說:滿潮時間後數十分鐘開始退潮、乾潮後數十分鐘開始漲潮)
  5. 大潮(潮差大)潮水漲得最高,也退得最低,發生在農曆每月的初一、二、三與十六、十七、十八。
  6. 小潮(潮差小)潮水漲退幅度小的時候,發生在農曆的上下弦時。
  7. 潮差:是指一個潮汐周期內,最高潮與最低潮水位之間的落差。
  8. 潮位(或稱潮高)之起算基準,一般分為3種。因使用者的領域與用途差異(例如:工程、漁釣、航海),使得慣用的基準面不同。簡述如下:
    1. 臺灣高程基準 (TWVD 2001)
      中央氣象局潮位站旁皆設有水準樁做為高程測量之用。臺灣本島各潮位站高程均連測至基隆,即以基隆平均海水面當作零點。
      離島潮位站通常未聯測回臺灣本島,故換算至當地離島水準高程,即以當地之平均海平面為零點。
    2. 當地平均海平面
      將任一地長期觀測之潮位資料計算其平均值後當作零點。
    3. 海圖基準面
      海圖基準面(Chart Datum,亦稱潮高基準面),是海圖中定義深度為零的深度基準。通常代表該地之最低低潮位,故海圖基準面也是潮汐表(或潮汐預報)的潮高起算面。

 

參考資料

潮高:潮汐資料之基準平面

中央氣象局潮汐全書下載: https://www.cwa.gov.tw/V8/C/K/Encyclopedia/sea/tidal_all.html

中央氣象局:潮汐預報

 

留言

熱門文章